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地理第二章作業

1. 什麼是科學?
科學一詞來自拉丁文的Scire(to know,去認識),認識的結果叫知識科學(scientia)。但此知識並非一般知識,而是一獨特的知識----認知實然的知識,也就是知道認識對象之所以如此的知識。這知識就是科學廣義的定義,而科學狹義的定義則指對自然界現象知其所以然的知識。
簡單來說,就是你把一件事物(有形或無形)經由實驗找到其中的規律,並在不斷地提出假設與實驗中,知道它之所以這樣的知識就是科學。


2. 什麼是物質?
物質就是具有質量和佔有空間的任何事物。


3.物質如何改變?
物質改變可分為三大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核變化。
物理變化:物理變化就是外在形狀的改變,而自己本身卻沒有改變。
化學變化:分子重新組合排列,但是本身的原子並沒有被破壞。
核變化:可分為三大類:核衰變、核分裂、核融合。
1.核衰變:放射性衰變是放射性元元素自發地釋放放射線和能量,最終轉化為其他穩定元素的過
程。放射性元素在發行衰變的時候,根據元素的性質可能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以及俘
獲電子等。放射性衰變都有一定的週期,並且一般不因環境而改變,這也就是放射性可用於
確定年代的原因。
2.核分裂:有些質量重的原子核並不安定,當受到外來的粒子撞擊後,會分裂成幾個質量較輕的
原子核,稱為核分裂。每一個原子核分裂後會產生兩~三個新中子,這些新中子會繼續撞擊其
他的原子核,促成更多的分裂,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產生更多的新中子,此種連續不斷的分
裂,稱為核分裂連鎖反應。
3.核融合:為輕元素(如氫及其同位數氘、氚結合成重元素(如氦等)所發出之能量。



4. 什麼是能量?他如何改變他的型式?
能量是物理學中描寫一個系統或一個過程的一個量。一個系統的能量可以被定義為從一個被定義的零能量的狀態轉換為該系統現狀的功的總和。一個系統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並不是一個確定的值,它隨著對這個系統的描寫而變換。

能量還可以分成動能和潛能
動能如:熱能和電磁輻射等。
潛能如:重力位能,化學能,輻射等。



5. 我們如何能更持久的使用物質和能量?
要做到更持久的使用物質和能量,那就要從"開源節流"做起。
那要如何"開源節流"呢?首先"開源"就是開發新的能源或未完全開發的環保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節流"就是避免能源的浪費。


6.對課程的看法與建議
雖然感覺這個課程與自己本科系並無關聯,且英文是我一個很大的障礙,尤其是其中一些專有名詞,看起來特別令人頭疼,但是我還是會努力得去翻譯與理解它,而且我自高二以後便無接觸與地理相關的課程,所以這讓我感到困難重重,儘管很難,不過我會努力的。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4/28 地理作業~英翻中

Biologists have classified the terrestrial (land) portion of the biosphere into biomes─large regions such as forests,deserts,and grasslands,with distinct climates and certain species(especially vegetation)adapted to them. Figure 3-6 shows different major biomes along the 39th parallel spanning the United States(see Figure 5 on p.S19 in Supplement 4 for a map of the major biomes of North America).
Scientists divide the watery parts of the biosphere into aquatic life zones,each containing numerous ecosystems.There are freshwater life zones(such as lakes and streams)and ocean or marine life zones(such as coral reefs,coastal estuaries,and the deep ocean).The earth is mostly a water planet with saltwater and freshwater life zones covering almost three-fourths of its surface.

生物學家們把地面(土地)部分生物圈到生物群落─大地區分門別類,如森林,荒漠和草原,具有獨特的氣候和某些物種(尤其是植物)適應他們。圖3-6顯示沿線各主要生物群落的第39次平行橫跨美國(見圖5 PS.19在補編4 ,地圖的主要生物群落在北美) 。
科學家研究鴻溝地區的水到水生生物圈,每個都含有大量的淡水生態系統。這裡淡水生活區(如湖泊和河流)和海洋或海洋生活區(如珊瑚礁,沿海港灣,和深海) 。地球是地球是一個水與海水和淡水生活區幾乎囊括四分之三的表面。



What Happens to Solar Energy Reaching the Earth?
Millions of kilometers from the earth, in the immense nuclear fusion reactor that is the sun, nuclei of hydrogen fuse together to form larger helium nuclei(Figure2-5,bottom ,p.32),releasing tremendous amounts of energy into space. Only a very small amount of this output of energy reaches the earth-a tiny sphere in the vastness of space. This energy reaches the earth in the form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mostly as visible light,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and heat (infrared radiation)
(Figure 2-6, p.33).Much of this energy is absorbed or reflected back into space by the earth’s atmosphere, clouds, and surface (Figure 3-7, p. 44).Ozone gas(O3)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bsorbs about 95% of the sun’s harmful incoming ultraviolet radiation. Without this ozone layer, life as we know it on the land and in the upper layer of water would not exist.


太陽能到達地球會發生什麼變化?
數百萬公里,從地球上,在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這是陽光,氫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較大的氦原子核(圖2-5 ,自下而上,第32頁 ) ,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送入太空。只有極少量的這種產出的能源到達地球,在一個小範圍的廣闊空間。這種能量到達地球是電磁波的形式,主要是可見光,紫外線( UV )輻射,熱(紅外輻射)
(圖2-6,第33頁 ) 。大部分能量被吸收或反射回太空的地球的大氣層,雲層和地面(圖3-7 ,第44頁) 。臭氧氣體(臭氧)在較低的平流層吸收了約95 %的太陽有害紫外線輻射的傳入。如果沒有這種臭氧層,因為我們知道在紫外線輻射的土地上,連在上一層水都不會存在。